政府要開放資料,不要做 App

我認為唯一清楚而且明白的作法就是「開放資料」Open Data,並且是開放公開資料 Open Public Data。

先來說說 10 月份所發生的兩則新聞事件:

第一則新聞是 10 月中旬,內政部的「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」初上線,因為湧入大量的查詢需求,造成系統服務中斷,更有媒體消息隨意指稱,有所謂的駭客入侵才造成癱瘓。而由民眾自行架設的「實價登錄地圖」網站,卻依然運作正常。

另一則新聞是台北市花約千萬元,製作了約 30 款 App,卻因為利用率與下載數極低,被議員與民眾戲稱為「蚊子App」。以上兩則新聞事件顯示出,政府錯用與扭曲了「雲端、App、開放資料」這些新詞彙真正的意義,更顯示出政府與民間在新科技運用上的能力落差。

上面兩個例子是政府為了急於建立政績,搶搭新名詞的熱潮,自己去製作 App 或公共服務網站,但這就等同於站上了火線,直接面對使用者,這款 App 好不好用,下載數、評價,使用者會不留情面的直接給分,而且是公開於廣眾之下毫無遮掩,如果分數不好看,對公部門來說簡直是難以承受之痛,甚至主管的機關首長,還會被叫上台質詢一番。

會有這樣的情況,大部分的因素是跟台灣的標案生態有關,例如當公務人員遇上年度考績壓力或上司交代,在還不懂雲端、App 的技術時,會先去問原本有配合的標案廠商,或是顧問公司會不會做 App,但通常得到的都是一知半解的說明,只好硬著頭皮,照先前的網站標案經驗先發包做做看好了。

可是 App 不像以前的網站,有沒有人用只有網站管理者知道,App Store、Google Play等都是公開的市集,下載數與評價幾顆星都直接寫在上面,而且許多標案公司,幫公家機關規劃的都是行銷案、活動案、拋棄式 App,因為錢可以馬上領到,且不用做後續的維護,最後當然就會產生了一堆蚊子 App 了。

未來的社會,將會有更巨量的資料不斷產生,政府方面在主動或被動的情況下,會收集到更多的資料,如交通、天氣、醫療、教育、環保、就業、國土、災難救助、治安、、、幾乎所有部會層級都會牽涉其中,試想,如果這許許多多的資料,最後的呈現方式,都是透過國家政府的力量獨立去建置,不管是做成 App 還是網站,那需要耗費多少稅金才能完成,而且還不能淪為蚊子 App 呢?

我認為唯一清楚而且明白的作法就是「開放資料」Open Data,並且是開放公開資料 Open Public Data

先不要去做牽涉敏感的隱私資料。政府可以站在後面維護這些資料,提供公開、乾淨、即時、品質良好而且是正確的資料,盡量開放,不要去限定身分與資格,使民眾可以自由擷取,而民眾可以自行製作成各種網站、App、程式、報表,二次開放出來,甚至自行印成紙張給新科技較為弱勢的民眾使用,政府再也不需站上火線去做 App、不需擔心一顆星的評價,可以專心做好原本公務機關最擅長的維護工作,而資料的應用與展現,則是讓力量無窮無盡的人民去發揮,並且這可以促進新科技的經濟發展與節省大量的公帑,所以 Open Data 才是政府面對這些新名詞的根本的解決之道。

投稿於 App情報誌 2012-11,AppTalk專欄 : 「政府要開放資料,不要做App 」